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桥架新闻大跨距桥架选错=埋雷?5月建筑安全月,这3个坑千万别踩!
随着5月“全国建筑安全月”的启动,全国多地住建部门密集开展施工现场隐患排查,电缆桥架作为建筑电气系统的“血管骨架”,其选型与设计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与使用寿命。其中,武汉大跨距桥架因其特殊应用场景(如大型厂房、轨道交通、物流仓储等),一旦选型失误,可能成为引发短路、坍塌甚至火灾的“隐形雷区”。本文结合行业规范与技术痛点,梳理3个常见误区,助您避开安全风险。
一、荷载计算“拍脑袋”:跨距与承重不匹配,桥架秒变“跷跷板”
大跨距桥架的核心优势在于单根跨度可达6米以上,但这一特性也对其承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部分采购方在选型时,仅凭经验估算电缆重量,却忽视桥架自身自重、施工安装误差及未来扩容需求。
避坑指南:
1.严格按照《电缆桥架工程技术规程》(T/CECS 31-2017)进行荷载计算,需涵盖静态电缆重量、动态检修荷载及风载/雪载(针对室外场景);
2.优先选择具有抗弯强度检测报告的产品,跨距超过4米时建议采用梯级式或加强筋结构。
二、防腐处理“走过场”:潮湿环境成“催命符”,3年锈穿成常态
在沿海、化工园区或地下车库等高湿度场景,桥架腐蚀是引发安全事故的另一大诱因。部分厂家为降低成本,采用普通热镀锌工艺替代热浸锌或喷塑处理,导致锌层厚度不足(国标要求≥65μm),在盐雾测试中不到200小时即出现红锈。
避坑指南:
1.明确使用环境等级(如C4级及以上需采用环氧树脂粉末静电喷涂);
2.要求厂家提供第三方盐雾试验报告,关注中性盐雾测试(NSS)≥1000小时无红锈。
三、安装细节“打折扣”:连接件成“阿喀琉斯之踵”,松动引发连锁反应
大跨距桥架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本体质量,更依赖连接件的可靠性。某地铁项目曾因桥架跨接片厚度不足(国标要求≥2mm),在列车震动下出现螺栓松动,导致相邻桥架错位、电缆拉断。
避坑指南:
1.检查连接件材质(Q235B及以上钢材)与表面处理工艺;
2.跨距≥3米时,每段桥架需设置独立抗震支架,并采用防松脱螺栓(如双螺母+弹簧垫片)。
结语:安全无捷径,选型需“斤斤计较”
在建筑安全月的高压监管下,武汉大跨距桥架的选型已从单纯的成本考量升级为合规性、耐久性与应急能力的综合博弈。采购方需建立“材料-设计-施工”全链条风控意识,避免因小失大——毕竟,一次严谨的荷载计算,胜过十次事故后的亡羊补牢。
实时更新行业新闻,让您了解更多行业信息